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儲備潛力產業人才,邁向適度多元經濟。

多年以來,澳門的政商界針對現時對博彩業單一依賴的經濟狀況經常表示擔憂,認為此狀況若不作改善,將不利於維持澳門整個經濟體系的穩定性。與此同時,中央領導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態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以及提醒澳門要把制約發展的問題研究好。在本澳的經濟範疇當中,推動多元產業發展可謂一件頭號迫切的工作。然而,這項工作長期以來都沒有顯注的進展,原因究竟是甚麼?
發展產業,第一步必先引入資金。在澳門,最能吸引資金的行業非博彩業莫屬。至於其他,無論傳統產業或新興行業,只要稍為遠離旅遊博彩板塊,投資情況都較為冷淡。事實上,就筆者所知,海外投資者包括科技、文創、物流、零售批發等行業,有興趣落戶澳門的,其實也有一定的數目。然而因為本澳缺乏行業知識的人才,因此而打退堂鼓者,一樣為數不少。筆者年前正有此經歷,某位香港的朋友有意在澳門投資開設一家從事科技光學製造的企業,但一經調查之下,發現具有相關專業知識而又符合要求的人員,在澳門實在寥寥可數。若從香港引入人員或申請外勞,必須經歷一輪申請手續與程序。幾度折騰後得以批核的人員額度是否足夠,還是未知之數。朋友經過反覆考量,終於打消了開設公司的念頭。這個現實的例子,某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何澳門博彩業一枝獨秀的經濟環境從未出現轉機。站在投資者的角度,人員是企業最重要的組成元素,上中下層每個職位環環相扣,一個都不能少。澳門人才缺乏,除了因為本地近十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經濟,以致人資供應未能協調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這段期間博彩業不斷膨脹,加上其開出的優厚條件,儼如一塊大磁石般將本地的大學畢業生都吸引過去。即使就讀的專業與旅遊博彩無關,照樣大比數流入博彩業。其他行業機構論規模、論條件都給比下去,在聘用人員方面實難以與之競爭。另外,有意見認為澳門之所以人才不足,部分原因是本地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在外地留學後,礙於澳門經濟單一,無法找到對口的職業,寧可選擇留在外地工作,造成本地人才流失。這點也說明了本澳目前的產業狀況,就正如上述例子,投資者眼見人才短缺,難以掀起在此地建基立業的意欲和信心,產業便一直無法走向多元化,外流人士亦將盼不到對口的職業回澳發展。
由此可見,人才的補充和儲備,是發展經濟適度多元化的首要條件,特區政府對於增加人才的重要性也表示了關注。最近,政府向公眾提出研究非本地大專畢業生留澳工作的議題。在該議題之上,政府不設具體內容,亦無既定立場,讓社會得以在不受引導和任何約束的環境之下,有充份的自由度及空間去討論各種做法和可行性、其中的優點與缺點、以至操作細節,筆者對政府是次採用的開放手法深表贊同。事實上,早在2006年,筆者在立法會已經首度提議政府研究建立機制,讓非本地生畢業後留在澳門工作。這個提議的核心目標在於提升本澳的人力資源素質,以及增加人才的儲備。政策研究室日前指出,澳門現時有人才居留、外僱准入等補充外來人才的制度。然而,我們目前探討的是在澳門就讀的外來大專畢業生,理應歸屬於第三類人士。必須強調,這類人士具有以下幾項特點:
第一,“非本地”並不局限於中國內地。澳門的外來學生除內地生以外,還有來自幾個葡語系國家、台灣、香港、以及少數其他地區,他們不應該被排除於關政策範圍以外。第二,非本地學生在澳門有四年的生活根基,對澳門已產生了一定的感情和熟悉程度,也建立了基本的人際關係網,這些優勢並不是一般性輸入的外僱或專才所能具備的。第三,非本地畢業生與僅作補充本地人力不足的基層外僱,兩者所作的貢獻有所不同。前著最少具有學士學位,來自不同的學院,修畢不同的專業。部份專業如旅遊、會展、物流、文化、資訊科技、外語等,正好填補目前澳門有潛力發展的經濟增長行業的職位缺口,輔助行業的發展。第四,澳門有異於經濟成熟、市場龐大、資源豐富的發達國家,並未需要到如國際級演員、音樂家、運動家等真正的“優才”,反而對於那些高學歷,具一定素質和潛質的年輕“人才”,需求最熱熾。在本澳留學的外地生,恰恰就具有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優勢。在其成長地的文化影響之下,他們之中不少有著較強的競爭意識,積極勤奮的態度。基於上述各點,筆者認為引進非本地生留澳工作,在人資政策方面自有其獨立的意義,與人才居留、外僱准入兩種制度,不應混為一談,更無法互相替代,反而應該要著手研究將之制定成為澳門的第三種人員補充制度。
澳門實行從外間引入勞動力的政策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經濟發展上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過去十年澳門經濟騰飛,獲得如此龐大的經濟增長幅度,外地僱員無可否認是居功不少。

 
勞動人口
 (千人)
就業人口
 (千人)
失業人口
 (千人)
當年總體
失業率
外僱人數
每月收入中位數
(MOP)
1999
213.3
209.4
13.2
6.3%
32,183
4,920
2000
211.8
209.5
14.2
6.8%
27,221
4,822
2001
225.9
219.0
14.0
6.4%
25,925
4,658
2002
215.6
218.6
13.7
6.3%
23,460
4,672
2003
222.1
218.5
13.1
6.0%
24,970
4,801
2004
238.3
230.3
11.2
4.9%
27,736
5,167
2005
258.0
247.7
10.3
4.1%
39,411
5,773
2006
287.5
274.6
10.4
3.8%
64,673
7,000
2007
322.8
302.8
9.8
3.2%
85,207
8,000
2008
337.3
327.0
9.9
3.0%
92,161
8,000
2009
322.2
323.4
11.4
3.5%
74,905
8,500
2010
330.9
323.9
9.2
2.8%
75,813
9,000
2011
344.3
336.3
8.7
2.6%
94,028
10,000
2012
356.7
350.2
6.9
2.0%
110,552
11,300

                                                                                        
*資料來源:澳門統計暨普查局

從上表可見,本澳自回歸以來,外僱數目的走勢逐年上升;而在同一個時段,本地的失業人口和失業率卻在不斷下降,每月收入中位數累計升幅更達到兩倍多﹝見上表﹞。事實足以證明,外來的僱員非但沒有搶去本地人飯碗,反而在大幅增長的經濟量中發揮了支持的作用,為本地人帶來更多的就業和向上流動的機會。澳門的GDP1999年的473億增加至2012年的3,482億,累計增長驚人。澳門就是需要這麼多的人力資源,才支撐到這樣的經濟量;有這樣的經濟量,才產生那麼多的職位。坊間曾經有人提出“搶飯碗論”,原本所指的是外僱越多,本地人失業情況越嚴重、收入越低。但實際數字卻恰恰相反,本地人資與外僱的數字,這十幾年以來一直呈相輔相承的態勢。外僱越多,本地居民收入越高,失業率越低。回看2002年,當時的外僱人數只有二萬三千多人,收入中位數每月只有四千六百元。今時今日外僱已逾十萬人,而本地居民的收入中位數亦達到$11,300的歷史高峰,可見“搶飯碗論”並未成立。展望未來的日子,本澳要實踐多元產業發展,使經濟以健康的步伐向前再進一步,就必須要在現有的人力資源中,添加高質量的元素。
        就非本地學生留澳就業的政策研究,筆者贊成此乃適當的時機釋放到社會讓各界討論,也希望就此議題提出幾點意見:
1.  為了落實增加人才的目標,建議政策可採用計分制,即以學生的就讀專業、成績、是否有機構願意聘用等作為條件指標,實行擇優而留,避免出現濫輸畢業生的情況,也杜絕學店的滋生。
2.  貫徹以推動產業多元化為最終目標,規範非本地畢業生所投身的行業,必須要限制在博彩業以外的其他產業。此舉同時保障本地人就業情況不受影響。
3.  政府必須隨時掌握各行各業,各個職位的薪酬數字和升跌狀況,嚴格把守“同工同酬”之鐵關,避免有就業的留學生為了覓得工作而不惜“壓價”,影響本地人的議價能力和收入。
4.  有關政策現時仍處於研究階段,政府拋磚引玉,待社會充份討論至有共識之後,方可制定內容。若過份惶恐未免言之尚早,更不宜扭曲原意、預設內容、錯誤詮釋,引起公眾的恐慌。
        最後想提出一點,近年本澳媒體多次就非本地學生就業的議題,訪問過一些澳門土生土長的大學生和畢業生。他們的取態大部份都表示贊成,認為外來學生和本地學生各有不同的優點,可以藉此互相學習切磋,刺激競爭力,共同進步。本地年青人的積極進取態度,實在值得鼓舞,亦說明了一個可能被很多人忽略了的重點:澳門的年青人不一定甘心活在保護政策之下,永遠扮演溫室花朵的角色。至此,年長一輩而富有社會歷練的人士,又何不放開懷抱,給予澳門學生和外地學生一個交流的機會,一起貢獻社會呢?開放外地學生畢業後就業,藉此優化人力資源,在全球各地已經普遍實施,兼且行之有效。澳門在這方面已然處於大落後,從現在開始放下保守的心態,著手儲備人才,為有志於發展非博彩業的企業,提供可以大展拳腳的空間,消除制約發展的因素,藉此實現產業適度多元的目標。研究引入非本地畢業生留澳就業,是一個必要的手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