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正面看待造福居民的政策

相對於本澳包括離島在內的其他地區,氹仔北區一帶仍處於發展滯後的狀態。其實早在1995年澳葡政府時代,“氹仔北區都市化計劃”已經獲得批核。惟區內土地業權結構較複雜,亦存在著治安、衛生等多種環境問題。當中一些私有土地,因為這些原因,至今仍然處於閒置狀態,形成整治建設進程中的一大障礙,這個規劃因而停滯不前。

政府最近公布將會推出“氹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計劃修訂”,其中一大用意是消除障礙,使整治工程得以順利進行,怎知卻惹來“偷步”的揣測。正如上文所說,這個並非突然空降的新計劃。一個已經獲批核了十九年的計劃,就算不修訂也可以動工,“偷步”這個指控又怎說得通?如今此計劃得到修訂、優化,居民樂見其成,實不應該妄加罪名打擊政府,擾亂公眾視聽。

澳門近年人口增加,社會急劇發展;同時,居民對於生活品質,例如社區便利性等的要求也越來越殷切。在此情況之下,政府開發更多的土地供應量,建設更完善的社區,是順應民情之舉。行將推出的“氹仔北區都市化整治計劃修訂”,究其內容,相信是政府研究了原來計劃多年來成效不彰的問題所在,掌握了改善的方法,以及令規劃更適合現今社會所需而制訂的。從資料所見,土地的規劃集合了非工業、教育設施、社會設施、公共設施、公園、綠化休憩、以及需求最熾熱的公共房屋等用途,能迎合居民生活上多方面所需,而且也設有道路交通作為配套。對於私人業權的問題,亦提出了解決的方法,使私人財產和居民利益兩方面都得到保障。此法可鼓勵業權人更願意配合政府的方案,令計劃一體化順利落實。此外,規劃的目標還包括改善區內的治安、衛生、水浸等問題,居民對此寄予了厚望。

今次政府將整個規劃的資料公開,是增加施政透明度的體現。但是,一些人卻糾纏於時機問題,認為政府提早在《土地法》和《城規法》生效之前推出,有利益輸送之嫌。按照反對派的一貫作風,如果政府不將規劃檢討修訂,就叫做“行政不作為”;檢討修訂了,就叫做“利益輸送”。近年,每當政府推出政策,有些人都一概施以陰謀論,這個現象幾近成為澳門社會的常態。在理據和証據均缺乏的情況之下,將個人的揣測當作事實,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還會導致社會矛盾,延誤政策的施行。事實上有不少居民對修訂計劃都表示贊成,這些意見主要認為規劃能夠優化氹仔北區的生活環境,是造福居民的舉措。又認為既然符合公眾利益,任何時機推出都值得支持。這些民意,一樣應該受到重視。


我們常常希望政府管治有效,惠澤居民。其實,公眾以健康正面的心態來面對政策,是鼓勵政府做得更好的一大推動力。相反,若凡事過份敏感,太多憂慮,將好事講成壞事,施政每每受到阻撓,作為居民,只會淪為最大的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