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澳門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的修改問題,政府在集中而廣泛地聽取市民意見的基礎上,撰寫了相關的報告,報告亦已經提交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指收回的意見書總數有2,692份,此數字實在不算低。同時,透過傳媒報導所見,市民發表意見的態度亦非常積極。種種現象反映了澳門人的公民意識正在日漸加強,對本地區的關懷,以至對政治的參與程度,都已經有所提升。因此,不管兩個產生辦法的修改結果最終將會如何,發表意見的過程,已經是本澳民主進展的一大見證。居民透過不同的方式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內容各有份量,而且相當多元化。澳門的政制發展將會穩步向前,由此可以得到啟示。
意見多元並舉,本來就是公民應有的權利,而且有助於歸納出一套對澳門來說最好的方法,做好自身的政制發展。但是事後有些人繞過了政制發展的主題,轉而針對整個意見收集的過程,發表了一些誤導性的意見。有人指政府收回來的意見含有水份;有人狠批政府的聽取意見過程似做騷,又有人認為政府刻意“營造主流意見向中央交待”。其後,有團體乾脆執筆行文,直指“政改報告存在顯著的偏見及遺漏”。
澳門社會容納多元意見,但各種意見是否理性持平,不作偏頗,就很講求個人的道德自律,也是作為公民應該對社會負上的責任。一月份政府為收集政制發展的意見,辦了幾場座談會。事後某些人士認為座談會只有一場面向公眾,並不足以聽取民意,於是作出連番攻擊。眾所周知,除了座談會之外,還有郵件、電郵、傳真,以至電話等多渠道的意見收集。各個渠道全面開放,徵集意見的對象實在已經是面向全民。這個重點,顯然被上述人士所忽略,幸好一般市民並沒有忽略。從官方發佈的資料可見,在收回的意見書中,電郵意見書的數量最多,佔了超過一半。但是從座談會活動收回來的意見書,不過佔總數的十份之一。提出不滿的人士偏偏執著於座談會上的意見,令人費解。有民間團體認為公眾座談會場數不足,於是自發性地另外召開座談會,讓市民就政制發展發表意見,但是效果似乎有違所願。放眼所見,參加者人數並不可觀。雖然如此,發言者畢竟仍然有之。只是如果反過來有人質疑他們造假、私下安排發言者與及發言內容,不知道主辦機構又會如何辯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