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增外僱補人資強化競爭力

本澳的勞動市場持續緊張。2013年的全年失業率是1.8%,稱得上是無可再低的水平。正如金融管理局所發表的最新研究季報指出:“基於新增職位速度超越勞動力供應增長,失業率已連續15個季度徘徊在3%以下”。人資短缺問題,多年來困擾著中小企業的經營,制約著澳門的健康發展。儘管企業界與不少學者均認為增加輸入外僱是較有效的短期良策,但政府的外勞政策仍然受到勞工界的不斷施壓,不少中小微企的人手不足的苦況,始終未能改善。
部分人士對外僱存有誤解,認為外僱正在削弱澳門本地人的就職機會,影響本地人的議價能力,與本地人爭奪向上流動的機會。但綜觀十年來本澳的經濟狀況和勞動市場環境,足以證明以上的憂慮不過是以偏概全。
先說就職機會,今日澳門的就職機會根本就是供過於求。外僱數目之所以能夠超越13萬人這麼多,原因是澳門經濟騰飛十年期間,創造了大量的新職位。而這些職位,特別是基層的職位,企業難以找到足夠而具有基本穩定性的本地工人填補。否則,相信很多企業也不情願經歷繁複的聘請程序,山長水遠請個外僱來填補職位。不單祇工資成本相約,還要承擔隔山買牛的風險。
再說向上流動,正因為目前大部分的基層職位都是由外僱擔任,本地工人才有更多向上流動,升職加薪的機會。澳門的失業人口為6,800人,即使他們每一位都適合而又願意投入勞動市場,相對於十三萬個外僱職位,都不過是杯水車薪,遠遠不足以支撐本澳的經濟量,更加談不上成就這$15,000的入息中位數,與及逐年增長的GDP。至於議價能力,由於勞動力不斷呈現短缺,支持本地僱員的工資收入不斷上升,何來影響?
總結以上各方面的情況,可見外僱對本地經濟的貢獻,應當得到正面的評價。本地工薪階層的就職機會與議價能力,無疑是最重要的關注點。要達到這些目標,應透過自身付出努力,強化工作能力和態度來提升競爭力,如此方為積極良策,而非歸責於外僱因素。
上文提到的研究報告還指出,“澳門明顯面臨一些供應方面﹝包括勞工和土地﹞的制約,可能在中期內阻礙特區的經濟增長”。報告並且認為,行將建立的人材長效機制長遠有助擴大澳門的生產能力。而短期政策則只有透過輸入外勞、基建投資和區域合作,才能擴大澳門的總合供應。的而且確,以服務業為主的澳門必須具有足夠的人資數量,才能保證服務質素,有助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除此以外,更需要不同工種的人員齊備,才有條件促進產業的適度多元化。比如說職業司機如果不夠,物流業的發展必然會受到被制約,更加無從為本地工人增加職位。
輸入外僱的總體意義重大,包括司機、莊荷這些工種的勞動政策何去何從,都應該重新審度和規劃。這個問題已經不單止停留在保護不保護的爭拗層次,而是關係到澳門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必須正視 。